2014.04.05 信報 樂在琪中
《平平安安上學去》講述幾位在世界各地偏遠清貧地區
小朋友,為了得到難得的上學機會,
每天需要花三至六小時不等步行來往學校幸運是誰
有一位好朋友的七歲姪仔來到音樂餐廳吃飯,對於本身非常喜歡音樂並從小有機會接觸音樂及樂器教育的他,看到台上的各樣玩意,鼓、吉他、低音吉他、鍵琴、米高峰等等,他不禁走上去,拿起各種樂器有板有眼的演奏一番,然後向他叔叔說了一句:「叔叔,你們好lucky喔!竟然有這麼多樂器可以彈奏!」這位小朋友,用了"Lucky"這個形容詞,好可愛。幸運,在小朋友的眼中是什麼呢?
過後,我們幾個大人一邊聽著這個可愛的小分享,當中一位是有心有力的小學副校長,任教的學校裡多數是基層家庭,於是她又分享了最近帶著她五年級學生們參加關愛基金津貼到台灣交流的遊學團小故事;這些基層小學生們對於有機會可以到台灣交流,究竟他們覺得"Lucky"還是"Take it for granted"地必然的呢?我們幾個大人們回想,從前小時候,出外旅遊,絕對不是必然的事,而到外國遊學交流,更加是可遇不可求的,就算沒有機會遊學,又算是什麼問題?
最近,我看了一套獲得2014年法國凱撒獎最佳紀錄片殊榮的電影,講述幾位在世界各地偏遠清貧地區小朋友,為了得到難得的上學機會,每天需要花三至六小時不等步行來回學校。導演跨越肯亞、摩洛哥、印度和阿根廷四個國家,貼身跟蹤赤貧小孩每天上學的艱辛路程。其中一段是印度的森姆爾雖然只離學校4公里但行動不便坐在自製輪椅 (膠凳加兩個轆 )靠兩個弟弟每天拼命推回學校。當然,世界上有更多更艱辛的學生,祖國當然也有不少,不能盡錄。而我深深明白,沒有這些難以想像的赤貧環境,根本沒有讓小朋友有「發揮」的空間;而我們做父母的,必然希望給下一代最好的東西。但父母們,我們也必須讓寶貝知道,幸福不是必然。小朋友就是透過大人去認識這個世界,大部份時間,是大人不願意自己或讓小朋友經歷難關,經歷挫折,因此當路途中避免他們遇上挫折。那他們長大後所看到的世界,不是更加難以理解嗎? 我們的教育制度只教小朋友怎樣去做一個「成功」的人,其實我們從小更加需要有大人一起陪伴學習面對失敗,反而成長的迂迴路段可能比想像來得更加康莊。
一個在行內音樂戰友眼中是全職音樂人﹐但實際上不是全職音樂的非典型職業女性。捨棄律師身份已好一段日子﹐但仍經常在理智與感性的兩極中兜圈﹐全靠音樂維持心理和生理的平衡。沉迷胡思亂想﹑自言自語﹐也喜歡寫作﹑畫畫﹔相信塔羅﹑星座﹑顏色和催眠的力量。(www.vickyneverho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