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出一篇中文的﹐看看有沒有問題...
想談一談"其後"這部戲的節奏問題。
很多人都說這部片的節奏很慢﹐有異於一般的劇情片﹐很容易令觀眾覺得沉悶﹐所以我想講一講我對”悶”的意義。
看過影片的人﹐或許都會覺得這部片的節奏是比較鬆弛的﹐好些場次都好像被拖得很長而無戲劇目的﹐但這於我來說﹐是非常合理。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不規則的﹐不通順的﹐這是生活的節奏。如果整部片的劇情發展太過順暢﹐如行雲流水般一場接一場地順流而下﹐反而會令人覺得很人工化﹐完全失去了生命本身的質感﹐而慘變成了一個典型的主流格局。所以﹐我們不講求緊密而以敘事遞進的戲劇結構﹐就是要表達我們對生活本身的自然秩序的一種尊重。
“悶”的另一個原因是人物動作的不明顯和對白的貧乏。有好些場面﹐表面看來都沒什麼事情發生﹐所以容易讓觀眾質疑其存在價值。從一個西方的傳統戲劇價值觀來看﹐這是正常的。不過﹐從一開始我們就已經把目光放到另一個角度去。一反西方文化(源於希臘文化)以人為本的看法﹐我們中國的傳統思想是以群體為主的﹐尤其著重人與環境的配合﹐表現其同時存在的價值。人和環境都是我們的主角﹐都是我們要捕捉的焦點。如果明白此道理﹐就會明白本身看似空白平凡﹐但實際著重情緒的鋪設﹐而放棄了敘事推進的”悶”鏡。如果鏡頭被切碎﹐無疑戲劇節奏可能會更快﹐但那種含蓄淡遠的情感力量就會被瓦解煙沒。我想﹐我不對感情作過份解畫﹐以及運用長鏡頭﹐是希望在畫面構圖上力陳造出一種近乎山水畫派”留白”的作用。留白的目的﹐是要引導觀眾參與思考﹑感受。
不知這樣說是否太抽像﹐也不知道拍出來的效果是否達到這個理想﹐但至少在過程中是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去做﹐總算是無愧於心﹐沒有作出妥協。
Don't forget your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