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被封殺」無數次的經驗,所謂的「黑名單」,從來都沒有「正式」的,但那個「不正式」又有不見得完全不正式,反正流傳出來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大家害怕,讓大家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繼而自我滅聲。
然而,大家好像還沒明白,這種打壓,並不會因為你吞聲忍氣了,而突然消失不見。欺壓的定律,就是你退後了一步,對方便會更進逼一步。從你決定雙手奉上自由的一刻開始,就只有每況愈下的可能。你認為自己能置身事外,然後某天你發現,原來你連說一句話的權利都沒有了。
各位必須問自己的問題是,你真的願意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委屈求存嗎?
「同是異的開始,異是同的開始。」
既然這群人當初走在一起是基於一個共同信念,互相扶持走過了四十多天,一起抵抗了政府與暴力,到今天儘管發現想法上的差異,是否也能找出互相尊重的氣量,從這些分歧中找回初衷,那些讓大家團結起來的共同點?
多元與多變正是強大這場運動的原材料,別讓我們走到現在,才敗在互相猜疑下。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同路人的真誠,尊重彼此差異,這場抗爭才有長期走下去的可能。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41111/18930375
單是那個題的比喻就已經不對了。政府於我理解,存在是為服務人民的,這種以家庭高低輩份相稱的方式,不合時宜。「親媽」?我知道的「親媽」就只有一個,就是我阿媽。但儘管是我阿媽,生我育我,也會明白她與我是平等的,會尊重我選擇,給予我自由。
尊師重道,尊敬長輩,絕對是我認同和守護的價值,但在追尋公義和平等的路上,沒有誰高於誰,以輩份欺壓是極過時和膚淺的手法。別再把這套用於辯論施政的心理戰上了,好嗎?行不通的。
其實每個禮拜蘋果專欄最難嘅唔係寫咩題材,最難其實係搵相。
誰說抗爭中不需要藝術?誰說抗爭中不需要歌曲? 既然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勇猛能衝到最前線,那就各自找自己能做的去做。 抗爭不應該是單一的,這就是藝術家們抗爭的方法,我認為在這個沒有藝術空間的城市,是另一類的激進。
能撐到現在,捱過四十幾天,絕對不是簡單的事,也是有賴所有願意用身軀用腳走出來的市民,不管這步伐是選擇走到旺角捱警棍胡椒噴霧,走到被嚴重忽略的銅鑼灣支援或到金鐘長期留宿,也請相信,大家都只是希望在自己的崗位上,用自己可能的方法去盡一分力。
多一點溝通,多一點互相諒解,必能化解任何誤會。畢竟大家最初走出來的原因都大致相同,不要到現在才因為採用的方法不一樣而產生分歧。在這個各區其實都嚴重欠缺人手的時候,更需要大家在異見中找到團結的可能,才不會落入那個政府最想見到,自己人內鬥自己人的圈套。
最後,我能力也不大,但若有什麼能幫上忙的,或有什麼想法提供,請各位盡量指點。 加油。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4/11/09/90403
2014香港同志遊行,兩點半維園見。
BE GOO. Please support 十日談 The decameron, documentary film on MADNESS. Come buy on www.goomusic.com.hk All proceeds will go to HOCC CHARITY FUND. (se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