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胡說(五十三)《面對各種崩壞,你還懂得憤怒嗎?》 ----------------------- 2016年剛剛才開始幾日,從除夕新年的露營喜悅回到家中,行裝都來不及放下來,就看到滿天的壞消息:專門出版大陸禁書的銅鑼灣書店老闆李波離奇失蹤,回鄉證在家卻能從深圳致電回家給家人,詭異地用國語「報平安」,妻子猶豫一天決定報警把消息公諸於世,遭受香港政府冷待後,特首開記招,妻子到晚上又傳出突然銷案。什麼鬼?! 豈有你個此理,活在這個痴線的地方,真的容不下你多停一秒鐘,多喘一口氣。
老實講,看見這些,是沉重的。我們一向以為的繁榮安穩,早在一年前已只剩空殼,但說到人身安全,心底裏還是有個起碼的譜。我們會天真地認為,只要不踏足某些區域,只要人留在香港區內,「應該」也不至於那麼猖狂,香港法律還是能給你最起碼的保障。
但原來現在,這些曾經的「應該」都不那麼一定了。
假設新聞報導都是真的,一個人,在香港,可以離奇消失,啊不是,是一整家公司的全部人可以集體消失,我猜沒幾個我們這輩的香港人,會預想這天這麼快到來。當然,坊間也聽到各種說法或猜測,有人也說不一定是國家機器在運作,有人辯論可能是欠債偷渡嫖妓乜乜乜。好,就盡量嘗試「中立」點,不前設後退一百步去看。但,一整家書店,賣的是禁書,五名股東員工,逐一消失?這麼湊巧?太難以置信吧。再從消息流出初期政府的曖昧態度、環球時報極力否定的文章(文中卻又同時評擊書店荼毒民眾)、到今天特首開記招施展語言偽術意圖安定民心,疑點重重,再中立也很難不起疑。
我們都不是國情專家,但就單憑一個香港市民的直覺,實在無法就政府兩句「高度重視」「一直跟進」便被說服。作為一個視這裏為家的人,我也寧願整件事真的是被過度渲染、原來是我們集體過敏、原來真是另有內情、原來在兩天後李波便會出現解釋他只是去了趟旅行沒向家人交代清楚。我寧願是我們搞錯了,也總比眼睜睜看著我們的體系崩壞到體無完膚來得好一點。
但願是這樣,但我不抱期望。
然後,整件事最讓人覺得可悲的地方,其實並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群眾的反應。如此令人震驚的新聞,我猜有一半香港人是毫不知情的,另外兩三成可能知道也沒覺得怎麼樣,就只當茶餘飯後的話題,討論完後又如常風花雪月,反正又不是我被抓走。這才是香港的可悲,不是政府的無能,是我們本身的不痛不癢,自掃門前雪。
剩下的,還在密切關注的,也務必自我警惕。太多前車可鑒,你會知道,此等荒唐事,首次出現,群眾會驚訝、會憤怒、會發聲;然而,到了第三次、第四次,人們開始麻木、開始習慣、開始懶得表態。內地每年有多少人被關起來被軟禁被消失,數以千百計吧,但除了因為消息封鎖外,就算得知消息的人,有幾個覺得必須抗爭?
這不就是香港正在步向的情景嗎?偏偏我們自己也不爭氣,不團結,又愛挑剔攻擊自己人,怨不得人家一拍就散啊。你們內鬥,正中對方下懷,散沙最容易對付,風一吹就四散;逐漸讓你們感覺被孤立,覺得說了也沒用、做了也沒用、要你們自己一個一個放棄退下。多壞多荒謬的狀況,習慣了就好,習慣了就當作看不見,反正也改變不了什麼?不是嗎?
近年學習著盡量保持沉穩,但始終道行修行未夠,憤世嫉俗的DNA還是偶會嶄露,哪天意志不足也會被影響,會憤怒會厭倦,就像今天。但情緒過後,還是要去做啊,別無選擇。最看不起苛刻別人寬鬆自己的人,自己什麼都不建樹,人家做什麼又要指摘質疑,你哪位?做好自己再管別人吧。
你們看,那個德國留學生,默默走到圖書館前,自製手繪海報,一個一個路人去解釋李波事件來龍去脈,讓外國人也得知香港正在面臨的困局,當地傳媒逐漸留意和報道。她也坦言這種行動可能有點愚蠢甚至無意義,但就是覺得要去做。就是這樣,就是一個人的力量,就是要繼續去做啊。
拜託,面對崩壞,多倦也好,萬萬不能習以為常。 繼續去試,繼續去做,唯有這樣。
BE GOO. Please support 十日談 The decameron, documentary film on MADNESS. Come buy on www.goomusic.com.hk All proceeds will go to HOCC CHARITY FUND. (se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