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胡說(四十五) 《心態對了,上山下海都可以是演出場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915/19295243
這是個多麼豐富有趣的城市。
是日天朗氣清。早一個禮拜天才悶熱到發瘋,率先試坐了一圈電車後,還擔心乘客們在車上會不會集體中暑。今早起床打開窗戶,竟能感到陣陣涼意,哎呀呀,秋天好像真的來了。在踏入終於能形容為秋高氣爽的第一天,正好踏上我們這個游走城市的旅程,好徵兆也。
抵達屈地街電車總站,工作人員以及第一組團員已到達,各人忙著打點一切,我也趕緊東奔西跑確認出發前事兒。這次故意不選用那種露天派對電車,因想得到最在地的感受,租用最普通的那種電車,俗稱普通電車。但極幸運地,我們被安排的那一部,又一點都不普通,竟是現今還在行駛中的電車中,最老舊的那一部。
這部120號,1949年已開始在市面上行走,據說是電車公司刻意保留的一輛第五代電車,算起來服務了香港人六十多年。走到車前,最令我振奮是車身上八個傳統藥業廣告,前面一個「何濟公」招牌,左邊大大一個「堅持」(正貨),這車還不是注定屬於我們這個團隊?何阿菇帶著一眾有種團友,坐上「何濟菇號」的木藤座椅,出發。
跟我以往做的種種project很不一樣,這次參與的人,明顯不只有歌迷菇徒,而是多了一個類別的觀眾:香港人。報名一千多個,以他們寫下的原因,挑選出六十位;有些是因為從未坐過電車,有些是想尋回舊日在車上留下的回憶,有中年男士,也有十八少年,來自各區各地,聚首於這小小車廂內。
電車啟動,車長奇哥載著我們從屈地街往北角方向行駛,同場在行人路上加映的有梁柏堅和李拾壹的人肉實驗「行路快唔快得過電車」,結論是講這番謬論的人,早該先自我淘汰。電車輕鬆拋離兩位跑手後,我們正式開始我們的電車歷程。準備了一些歌曲,歌詞跟我們坐著的這個香港特色交通工具緊緊相扣,從電車緊急煞車系統,說到我們的導遊哥哥電車迷Eric與他媽媽的電車故事。
這是一般演唱會不可能有的景象。歌手團隊與觀眾,因各種志同道合混成一團人,沿著電車軌道,分享著自己的經歷與點滴。我們不時向街上途人揮手問好,有些冷淡漠視,有些熱烈回應,有些微笑點頭。經過上環海味街,我們聞到各種鹹鮮味;走到禮頓道一號,我描述了我當年從加國回來參加新秀那熱血之軀;回程走到維園時,黃昏的日落照到車廂前座的樂隊成員身上,正好唱著「是有種人」,真是各種奢侈的浪漫啊。
最近重複說著,「十八種香港」是一個社區實驗,我和團員們既是實驗者也是白老鼠。這實驗,存在著太多層面的意義。當中,嘗試去打破我們既有的表演模式和規格,是主打的。
一般去想像歌手或各種藝術能用於表演的空間,離不開那幾個據點。尤其有了一定知名度的歌手,礙於面子(又或成本效益),做過大場,唱過紅館,便回不去了。以致,訂了大場,要得到票房保障,都傾向較「安全」的表達方式,太奇怪的不敢試,宣傳伎倆到內容組合,漸漸流入同一個模式。剩下新人們,非主流的那邊廂,沒有足夠影響力的同伴去開拓市場,收入不夠,亦很難維持下去。
行內人都慣說香港地方小,市場小,空間小,條例多,沒有空間去發展,說什麼創意和破格?這我是不認同的,一切都看你的心態。心態對了,上山下海都可以是你的演出場地。香港沒有觀眾嗎?沒有市場嗎?是有的,只是我們習慣只計算成本效益,什麼做了有什麼用。這種小空間演出無疑是要多花腦筋,也賺不了多少錢,收支能平衡已算厲害,但反過來,卻為觀眾與自己賺到了更多體會,更多創作動力,難道這不是跟乾計算進帳一樣重要嗎?
這本就是個如此豐富有趣的城市,若肯去想想試試,必能打破單一沉悶,滋養種植出本應就存在的各種生命力。一個地方一個行業,必須先能自給自足,養好自己和觀眾的彈性,方是長遠的策略啊。
BE GOO. Please support 十日談 The decameron, documentary film on MADNESS. Come buy on www.goomusic.com.hk All proceeds will go to HOCC CHARITY FUND. (se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