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了我們的School tour第一站,中文大學。
感謝每位到來而且坐畢全程的朋友,尤其有鼓起勇氣發問問題的同學們。
老實說,我並不是專家並不是醫生博士,很多事情我也只是知道那麼一點點,
所以很抱歉,很多你們提出的問題,也許我也未能提供答案,幸好我右邊麥欣欣,左邊有我們今天的貴賓,《房間》的作者李智良(真驚喜,我事前是不知道的),他們都比我懂得更多,也能為大家提供更多。
換個角度,《十日談》也是我的一個經歷,拍攝途中我也是一邊吸收很多的資訊,是一個eye-opener,所以這部紀錄片這部電影,原意也不是要“教”大家什麼,而是把我們幾個月內感受到的帶到大家眼前,希望從中能引發大家一些想法吧 。
其中有一位同學叫michelle,她問到我們這部電影裡面只能帶出比較表面的facts,而一些比較深入和技術性的問題並未能觸及到, (容許我quote妳一下下...)(“some of the topics involve a lot of technical and factual issues, like how to draw a line in between medical dia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emotional illness”),這會不會令年青的觀眾朋友只知道事情的一兩面呢? (when this kind of issues are raised to the audience in such occasion, especially your young fans, a lot of guidance is needed for them to digest the information with a critical mind, instead of drawing a conclusion blindly. This is essentially why I raised the question this evening, as I do believe this interesting issue you've raised with this documentary is worth developing further, and explore further.)也許michelle同學認為我們剛剛未能完全領會問題,我也知道這段話是善意批評也是提議,所以對此我想再補充一點。
《十日談》其實可以算是遊走於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的一份麥欣欣與我的心血,當然,如果能力時間與空間容許的話,我們倆是多麼希望能把每一個我們的被訪朋友都拍成一個個獨立的故事。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現在的製成品,已長達117分鐘,當中我們已忍痛把一些已訪問的人物刪去,將一些我們認為重要的片段都拿走。再者,我們不是一份學卷調查,不是港台鏗鏘集,不是discovery channel或星期二檔案;這個紀錄片對象始終主要是年青人,是希望用我主流歌手的身份將一些非主流的社會問題引進我的空間繼而把訊息傳達到不同層面的人士。要成功地把這一點做到,就要先拿到大家的注意力;要做到這一點,就得用大家都明白的語言去溝通。
需知道每一部電影每一首歌每一條documentary每一個art piece都有自己的一個表達方式一個容器,導演和歌手選擇了某一個方向,就得捨棄某一些information,要不然每部片都會長達四小時,每首歌都超過十分鐘了。況且,藝術除了讓作者去表達自己外,另一個功能也許是讓接收的人去思考吧。就如我,當我收到麥欣欣給我,輯錄自
“雙城記”的一段開場V.O.,也會因希望更了解當中意思而去找“雙城記”來讀。同樣,若是觀眾(年青和已成年的也好)看了《十日談》後對於精神健康有不了解或希望知道更多,也一樣可以自己動手找找看。
世界何其大,單靠我倆又怎能把所有講完?引發大家關注關懷和好奇心,這才是我最希望也可能是比較有能力辦到的。
不好意思,有點長。希望能解答到妳的問題吧。
(p.s. 啊,還有,school tour內沒有Poly U是我們聯絡不上負責人,而且很多單位是他們校長或老師主動聯絡我們,不是我們厚此薄彼啊。)
BE GOO. Please support 十日談 The decameron, documentary film on MADNESS. Come buy on www.goomusic.com.hk All proceeds will go to HOCC CHARITY FUND. (se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