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Official Artist
Golden Scene
70,286 views| 6  Posts

Shine a Light - Production Notes

金像大導演 馬田史高西斯 X 樂壇傳奇 滾石樂隊

 

創造了一場充滿回憶的音樂旅程,令人激起逝水年華的謬思

– Variety

馬田史高西斯向世上最傳奇樂投射了耀目光芒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即使不是滾石迷,看後仍覺得美妙絕倫

– BBC News

故事簡介

2007年九月,奧斯卡最佳導演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與傳奇搖滾樂隊「滾石樂隊」(Rolling Stones),合力炮製了年度最矚目的音樂紀錄片《電光滾石》。

《電光滾石》紀錄了滾石樂隊2006年秋季於紐約市著名Beacon Theater舉行的演唱會,更揭示了樂隊鮮為人知的一面。而紀錄片更由一班得獎攝影師負責拍攝,陣容鼎盛;把滾石澎湃動力盡現觀眾眼前。

滾石樂隊

滾石樂隊在搖滾樂壇的地位實在毋庸置疑。樂隊1962年在倫敦成立,他們的音樂承先啟後,觸動全球無數樂迷的心靈,更為日後的樂壇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創下史無前例的佳績。

由1964年的「The Rolling Stones」至1972年的「Exile on Main Street」,滾石樂隊於70年代初發行的每一張唱片,不但代表着那個年代的音樂,更闡釋了整個70年代。當時樂隊把藍調及R&B原素帶到白種美國人社會,令美國樂迷大開「耳」界。雖然早期樂隊並不明顯帶政治意向,但他們偏愛非洲裔美國人(如Robert Johnson、Muddy Waters、Howlin' Wolf、Chuck Berry、Marvin Gaye、Don Covay等)的音樂,正好與當年的民權運動一致。就算樂隊在1965年再無所出,單是這一點便已令他們名留千古。

很快地,樂隊各成員 – 主音Mick Jagger、結他手Keith Richards及Brian Jones、低音結他手Bill Wyman、鼓手Charlie Watts – 成為了反叛的同義詞。歌曲如「(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Street Fighting Man」、「Sympathy for the Devil」、「Gimme Shelter」等捕捉了那個年代的暴力、挫折和混亂。對樂隊來說,60年代欠缺愛與和平,他們亦視迷幻藥和烏托邦是無知可笑的東西。他們一向都強悍而實際。60年代盛行的理想主義,令樂隊明白到「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 想「Let It Be」(披頭四歌曲)?何不「Let It Bleed」(樂隊唱片名字)?

本着這些概念,在60年代邁進70年代之時,滾石樂隊充滿創意的風格跟流行音樂相悖。Beggars Banquet(1968)、Let It Bleed(1969)、Sticky Fingers(1971)及Exile on Main Street(1972)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這些大碟能令樂迷如痴如醉,部分功勞歸於Keith Richards口中那位「極厲害的音樂人」 - 美國唱片監製Jimmy Miller。不過,在Let It Bleed製作期間拜Brian Jones離世,新成員Mick Taylor加入。這位結他手抒情流麗的風格,正好平衡了Keith Richards強勁有力的節奏,令樂隊的音樂更富層次,發揮空間更廣更大。

在音樂界,滾石樂隊一直扮演着勵志的角色,不服輸的精神維持至今。1978年,大碟Some Girls推出,貫徹滾石樂隊多年來的態度和活力;有punk的(「When the Whip Comes Down」),另一方面也嘗試了叫人忍不住舞擺身體的的士高旋律(「Miss You」)。前瞻性與流行元素俱備,令Some Girls成為該十年內最暢銷的大碟。1975年,Ron Wood取代Mick Taylor成為結他手,而此後三十多年的結他手沒有再換過。

在1981年的大碟Tattoo You(1981)中,「Start Me Up」及「Waiting on a Friend」相繼成為經典歌曲,也成為滾石樂隊歷來最矚目也最受歡迎的大碟。其後的Dirty Work大碟甚少被樂迷提及,歌曲的粗糙感及節奏的動盪,正好反映了樂隊灌碌唱片時的不穩狀況;事實上不少死硬派樂迷都是Dirty Work的知音。

1989年大碟Steel Wheels推出,樂隊七年來首次再度巡迴演唱,歌頌了各人光輝的成就。期間他們推出了爐火純青的大碟 – Voodoo Lounge(1994)、 Bridges to Babylon(1997)、精彩的現場大碟Stripped(1995)、精選大碟Forty Licks(2002),以及樂隊21世紀的第一張大碟的A Bigger Bang(2005),讓滾石神話繼續流傳下去。

除了銷售驚人的唱片外,滾石樂隊另一大成就,是為「現場表演」下了定義。他們1969年巡迴演出後被冠以「全球最棒的搖滾樂隊」,樂隊一直保持著高水準的現場演出,力保這個稱譽。當時不少樂隊都放棄了巡迴演出,如Bob Dylan、披頭四也不熱衷唱live。但滾石樂隊深信,能寫出好歌、推出高質素的唱片,並不代表現場為樂迷演唱、徹夜同rock是紆尊降貴。他們演唱會的其中一個特色是Mick Jagger那極具官能刺激的舞姿;這股熱情,至今仍在他們的演出中燃燒著。

20年匆匆過去,自1989年起,滾石樂隊每數年舉行一次巡迴演出,依然獲樂迷瘋狂支持。最近一次的巡迴表演,他們乘着大獲好評的唱片A Bigger Bang之勢,獲得樂迷熱烈的掌聲。Miles Davis前低音結他手 Darryl Jones於1994年加入滾石,取代了Bill Wyman,亦為樂隊增添了一絲朝氣和新動力。然而,對樂隊來說,巡迴演出的重點再不是門票銷情如何,而是樂隊的樂趣之一。每場演出,都是對樂迷的承諾,也是樂隊創作熱誠的見證。

樂隊在樂壇打滾將近40年,自然不時惹來「這是否最後一次?」的疑問。事實上,滾石多年來常常牽涉一些與音樂無關的新聞 – 被捕、激烈言論、離婚、婚外情,全部都是惹來公眾注目的瑣事。而毫無疑問,Mick Jagger多姿多采的生活,令他成為全球無人不識的藝人之一。

但無論如何,滾石樂隊的標籤,依然是他們的音樂及對創作的熱誠。縱觀各大報章頭條,Mick Jagger被視作一名獨一無二的歌手,也是舞台上最有吸引力的表演者;Keith Richards是推動樂隊、令音樂保持水準的原動力。結他手Ron Wood與Keith Richards緊密合作之餘,以靈巧的節奏潤飾和豐富了曲子。Charlie Watts呢,不消說,他被公認為rock界最偉大的鼓手,不但以節拍來配合、更以活力帶動整隊樂隊;他的鼓聲充滿澎湃動感,坐在台上後方卻依然惹人注目。他和低音手Darryl Jones把搖滾樂本來單一的節拍,變成如爵士樂般叫人難以抗拒、自然流露的旋律。

音樂人每一刻都活在當下、樂於創造,這也是樂迷對滾石樂隊熱情多年不減的原因。當然,高超的音樂造詣,以及對搖滾樂歷史的深遠影響,也是令樂隊歷久不衰的元素。「滾石樂隊」這名詞,代表着永遠最賣力、永遠沒有「最後一次」的精彩演出。

 

 

幕後人員

馬田史高西斯 Martin Scorsese(導演)

馬田史高西斯1942年生於紐約市,於「小意大利」區長大,這片土地為他日後的數齣電影提供了不少靈感。1964年他取得電影傳理學士,1966年再於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取得同科碩士。期間,他製作了大量獲獎短片,如《The Big Shave》。

1968年,馬田執導首齣正規電影《誰在敲我的門》(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1970年任紀錄片《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的副導演及剪接師;1973年以電影《Mean Streets》獲得影評人及觀眾的掌聲。翌年,他執導首齣紀錄片《Italianamerican》。兩年後,他的《的士司機》(Taxi Driver)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1977、78及80年,他分別以《紐約,紐約》(New York、New York)、《最後華爾茲》(The Last Waltz)及《狂牛》(Raging Bull)獲奧斯卡八項提名,當中包括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隨之他執導了《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基督最後的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盜亦有道》(Goodfellas)、《海角驚魂》(Cape Fear)、《賭城風雲》(Casino)、《活佛傳》(Kundun, The Age of Innocence)等電影。1996年,英國電影學院(British Film Institute)慶祝電影誕生一百週年,遂邀請他與Michael Henry Wilson合作執導一齣長達四小時的紀錄片《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

2001年,馬田製作史詩式紀錄片《Il Mio Viaggio In Italia》,記錄了他對意大利電影的熱愛。翌年,他籌備已久的《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上映,勇奪多個獎項如金球獎的最佳導演。2004年12月《娛樂大亨》(The Aviator)上畫,贏得五項奧斯卡獎、金球獎和英國奧斯卡BAFTA獎的最佳電影。2005年,PBS的「美國大師」系列,選播了他的《卜戴倫漂流半生》(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並全球發行DVD。

馬田最近期的作品為2006年推出的《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電影勇奪美國導演公會(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簡稱DGA)、金球獎、紐約影評人協會(New York Film Critics)、美國國家影評協會(National Board of Review)及美國影評家之選獎(Critic’s Choice Awards)的最佳導演,並於奧斯卡獲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等四項獎項。

除此之外,馬田曾得到的獎項包括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995)、AFI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1997)、林肯中心電影協會第廿五屆年會受勳(1998)、DGA終身成就獎(2003)。他是非牟利機構「電影基金會」The Film Foundation的創辦人及主席,專注為保存及保護電影歷史而努力。

DAVID TEDESCHI(剪接)

主要作品:

El Cantante、卜戴倫漂流半生(艾美獎提名)、不羈詩生活Piñero

ROBERT RICHARDSON(攝影)

主要獎項

奧斯卡:

2項得獎:娛樂大亨(2004)、甘迺迪JFK(1991)

3項提名:Snow Falling on Cedars(1999)、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殺戮戰場Platoon(1986)

其他作品包括:

標殺令1及2 Kill Bill: Vol. 1 and 2、午夜速遞Bringing Out the Dead、作大英雄Wag the Dog、U-Turn、驚世謊言 - 尼克遜Nixon、賭城風雲、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JOHN TOLL(副攝影師)

主要獎項

奧斯卡:

2項得獎:驚世未了緣Braveheart(1995)、Legends of the Fall(1994)

1項提名:狂林戰曲The Thin Red Line(1998)

其他作品包括:

最後武士The Last Samurai(2003)、下一站…伊莉莎伯鎮Elizabeth Town、魂離情外天Vanilla Sky、不日成名Almost Famous、造雨人The Rainmaker

EMMANUEL LUBEZKI(副攝影師)

主要獎項

奧斯卡:

4項提名:末代浩劫Children of Men(2006)、美麗新世界The New World(2005)、無頭谷Sleepy Hollow(1999)、A Little Princess(1995)

其他作品包括:

尼蒙利斯連環不幸事件Lemony Snicke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The Assassination of Richard Nixon、反斗靈貓Cat in the Hat、拳王阿里Ali、情約今生Meet Joe Black、愛情有刺Great Expectations、不朽真情Reality Bites

ANASTAS MICHOS(副攝影師)

主要作品:

迷失森淵Freedomland、迷失兒魂The Forgotten、蒙羅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複式二人世界Duplex、娛人先生Man on the Moon

STUART DRYBURGH(副攝影師)

主要獎項

奧斯卡:

1項提名:鋼琴別戀The Piano(1993)

其他作品包括:

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魅影刺客Aeon Flux、The Beautiful Country、驚天殺局The Recruit、Kate & Leopold、BJ單身日記、走佬俏佳人Runaway Bride、教父咪搞Analyze This、Portrait of a Lady

ELLEN KURAS(副攝影師)

主要獎項

艾美獎:

2項提名:4 Little Girls(1997)、A Century of Woman(1994)

辛丹斯影展:

3項得獎:Personal Velocity: Three Portraits(2002)、Angela(2005)、Swoon(1992)

其他作品包括:

Neil Young: Heart of Gold、Block Party、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Coffee and Cigarettes、教父咪再搞Analyze That、毒王Blow、Bamboozled、Summer of Sam、He Got Game、非常密探行動The Mod Squad

ROBERT ELSWIT(副攝影師)

主要獎項

奧斯卡:

1項提名:各位觀眾晚安Good Night, and Good Luck(2005)

其他作品包括:

油激暗戰Syriana、幕後陪審團Runaway Jury、Punch-Drunk Love、智激賊略Heist、自製多情Bounce、人生交叉剔Magnolia、八米厘感官謀殺8MM、新鐵金剛之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一舉成名Boogie Nights、出殯抱佳人The Pallbearer、搖籃驚魂The Hand that Rocks the Cradle

DECLAN QUINN(副攝影師)

主要獎項

艾美獎:

1項提名:愛情盲點Hysterical Blindness(2002)

獨立精神獎:

3項得獎:紐約客In America(2002)、Kama Sutra: A Love Story(1996)、兩顆絕望的心Leaving Las Vegas(1995)

其他作品包括:

教我如何不愛媽Breakfast on Pluto、Vanity Fair、偷歡嫁期Monsoon Wedding、28 Days、樂隊Smashing Pumpkins及U2的音樂錄像

MITCHELL AMUDSEN(副攝影師)

主要作品:

變型金剛TRANSFORMERS、換命快遞 Transporter 2、樂壇熊人The Country Bears

PATRICK CAPONE(副攝影師)

主要作品:

捉迷藏Hide and Seek、引人入性Kinsey、教父咪再搞、驚兆Signs、非常索凸務Zoolander、兩個故事一個啟示Storytelling、28 Days、無頭谷、Summer of Sam、教父咪搞、八厘米感官謀殺、不知不覺愛上你Addicted to Love、捉鬼敢死隊Ghost Busters

DAVID DUNLAP(副攝影師)

主要作品:

犯罪帝國American Gangster、搞乜鬼大製作Epic Movie、超女 - 強勢回歸My Super Ex-Girlfriend、叛譯者The Interpreter、超完美嬌妻The Stepford Wives、10天戀愛有限期How to Lose a Guy in 10 Days、教父咪再搞、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癲才家族The Royal Tenenbaums、沉默的殺機Hannibal、戇直屎男Loser、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黑超特警組Men in Black、贖金風暴Ransom、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TONY JANELLI(副攝影師)

主要作品:

副攝影師:Neil Young: Heart of Gold、八厘米感官謀殺、天煞 - 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Love Hurts、捉鬼敢死隊二Ghostbusters II、飛越未來Big

攝影師:God’s Forgotten House、A Decade Under the Influence

LUKASZ JOGALLA(副攝影師)

主要作品:

型男阿飛Alfie、Ray、隔世俏佳人Kate & Leopold、教父咪搞、地頭龍Cop Land、電視劇:色慾都市Sex in the City、人在江湖The Sopranos

ANDREW ROWLANDS(副攝影師)

主要作品:

亞波卡獵逃Apocalypto、無間道風雲、非常外父生擒霍老爺Meet the Fockers、玩轉男人心Something’s Gotta Give、22世紀殺人網絡3 - 驚變世紀The Matrix Revolutions、壯志奔騰Seabiscuit、22世紀殺人網絡2 - 決戰未來The Matrix Reloaded、紐約風雲、毒王、非常外父揀女婿Meet the Parents

ROBERT LEACOCK(副攝影師)

主要作品:

Brotherhood、Point & Shoot、Looking for Richard、Unzipped、Umbrellas、Modonna: Truth or Dare

CHRIS NORR(副攝影師)

主要作品:

副攝影師:Neil Young: Heart of Gold、Block Party、無痛失戀、連鎖導火線、一切從心開始Marvin’s Room、贖金風暴、新龍鳳配Sabrina

攝影師:One Last Thing、Invitation to Suicide、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GERARD SAVA(副攝影師)

主要作品:

一代奸雄 All the Kings Men、浮生若絮The Namesake、教我如何不愛媽、Laws of Attraction、紐約客、一家之鼠超力仔2 Stuart Little 2、隔世俏佳人Kate & Leopold、非常索凸務、教父咪搞、哥斯拉Godzilla、情深說話未曾講、連鎖陰謀Conspiracy Theory、黑超特警組

CHRIS HAARHOFF(steadicam operator)

主要作品:

時凶感應Déjà vu、變種特攻:兩極爭霸X-Men: The Last Stand、職業特攻隊三Mission: Impossible III、選美俏臥底2姿整任務Miss Congeniality 2、同行殺機Collateral、複式二人世界、魔盜王:決戰鬼盜船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魂離情外天、人工智能AI、不日成名、搏擊會Fight Club、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侏羅紀公園之迷失世界The Lost World: Jurrassic Park 等


上映日期 : May 15, 2008

級別 : IIA

片長 : 122 mins

官方網址 :   www.goldenscene.com  (香港)

戲院 : Palace IFC / Broadway Cinematheque / The Grand

發行 :  Golden Scene Co Ltd.

over 16 years ago 0 likes  0 comment  0 shares

About

Learn More

Location (City, Country)
Hong Kong
Member Since
May 2, 2008